动以养身,静以养心,忍以养性,善以养福
《菜根谭》中说:“天地有万古,此身不再得。”
人生无法重来,必须且行且珍惜。人生,最要紧的是修身养性,日复一日、持之以恒,“养”出生机盎然、一团春意的自己,让自己身体和精神上都健康、饱满、充实。
动以养身
《诸病源候论》中说:“运动骨血,则气强。”
一个人的体质是天生的,但健康的体魄却可以后天养成。运动,可以活跃气血,强身健体,放松心情,是养身最好的方式。
东汉末年医学家华佗,不仅深究医学,也钻研养生之道。
他创造性地发明五禽戏,“一曰虎,二曰鹿,三曰熊,四曰猿,五曰鸟。亦以除疾,兼利蹄足,以当导引”。日复一日地练习,活动身体,锻炼肌肉。
《后汉书》中记载华佗:“年且百岁,犹有壮容,时人以为仙。”动以养身,动以祛病,华佗在年老之后,仍腿脚灵便,精神矍铄。甚至,他的弟子吴普、樊阿,勤练五禽戏,也耳聪目明,活到了将近百岁高龄。
范仲淹有言:“活动有方,五脏自和。”时常运动的人,体内生态系统则更像是一汪清泉;而久坐不动的人,体内生态系统犹如一潭死水,毫无生机。
运动或是不运动,身体状态大不一样,过的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。坚持动起来,身体状态和精神面貌皆会焕然一新。
静以养心
《菜根谭》有云:“性躁心粗者,一事无成;心和气平者,百福自集。”心浮气躁者,遇到难题就会内心惶恐不知所措。凡事静下心来,内心淡定从容应对,人生才得以坦荡无碍,洒脱自在。 元丰二年(1079年),“乌台诗案”爆发,苏轼被流放黄州,前途未明,志向未竟。一开始,他心浮气躁,心灰意冷,满是迷茫沮丧,不知前路在何方。
于是 ,苏轼为自己建了一座雪堂,请人在四周墙壁上绘上一片片雪花。闲来无事,便静坐其中,静观其色,平复躁动的心,重新寻回清醒与宁静。
正因如此,苏轼才能不争不扰,不急不乱,泰然过低谷,安然过一生。
古语有云:“养心贵以静。”颐养一颗安静淡泊的心,宠辱不惊,去留无意,才能享岁月静好,品人间清欢。
生活起起伏伏,那些稳住了心的人,才能走稳余生的路。
忍以养性
《荀子》中说:“行忍性情,然后能修。”
人总会遇到情绪上头的时候。如果能保持冷静,不怒不嗔,修身养性,方能破局。
历史上,韩信忍胯下之辱,打天下终成功名;越王勾践卧薪尝胆,三千越甲可吞吴。
《周易·系辞下》里有言:“尺蠖之屈,以求信也;龙蛇之蛰,以存身也。精义入神,以致用也;利用安身,以崇德也。”
世间最难的,莫过于“忍一口气”。
曾国藩凡事讲究忍让,还把“忍”字写在他的家训中,寄言后人:“和可消人怨,忍足退灾星。”
流水不争先,争的是滔滔不绝。有本事的人,都有隐忍不发的智慧。
忍,并非委曲求全,而是与人为善的真诚。一个人要想成事,一定要有过人的肚量。真正的强者,往往都是“胸有激雷而面若平湖”之人。不是不会发怒,而是练就了一颗能容忍的内心。
善以养福
西晋时,有个叫顾荣的官员,性情豪爽,为人良善。
一次,他应邀赴宴吃烤肉,看到烤肉的仆人忍不住地咽口水。他生出恻隐之心,便把自己的那一份烤肉,送给那个烤肉的人。
因士庶有别,其他人见状,都出言讥笑,顾荣却说:“天天烤肉的人,岂能连烤肉的滋味都不知道?”
几年后,永嘉之乱爆发,都城沦陷,晋帝被俘,王公贵族纷纷南渡逃亡。天下大乱之中,打家劫舍、杀人越货的强盗匪贼遍地都是。但顾荣每次都有人护持左右,助他化险为夷,遇难呈祥,问起身份,才知道这个人,就是当年的烤肉人。
《三国志》中讲:“勿以善小而不为。”
与人为善,就是与己为善,但行好事,莫问前程。一个乐善好施的人,必定福泽深厚,终将惠及自身。
人生在世,要有质量地活着,关键在于,养好自己的身体和精神。如此,才是真正的取悦自己。
养身靠动,动则长久;养心靠静,静则不乱;善以养德,忍以修德。好好善待自己、颐养自己,让生命有品位,让人生多快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