凡办大事,以识为主,以才为辅

阅读量:18.3 万 事业分析  晓迪 发布于 :3天前

《庄子·秋水》中有一句话:“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,拘于虚也;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,笃于时也。”不能跟井里的青蛙谈论大海,是因为它们会受到生活空间的限制。不能跟夏天的虫子谈论冰雪,是因为它们会受到生活时间的限制。而这个限制,就是见识和格局。

“凡办大事,以识为主,以才为辅”

“凡办大事,以识为主,以才为辅”,这句话出自曾国藩家信。这里的“识”指见识,人做大事,见识占主导,它可以直接决定事情的成败,能力次之。

历史上“管鲍之交”的故事让人感动的同时,也佩服鲍叔牙的“见识”。

管仲之所以能够位居齐国宰相,担起“尊王攘夷、九合诸侯、一匡天下”的重任,与鲍叔牙的见识是分不开的。

据历史记载,管仲与鲍叔牙一起经商时,管仲总是多分给自己,少分给鲍叔牙,而鲍叔牙对此从不和管仲计较。对此人们时长背地议论,说管仲贪财,不讲友谊。

鲍叔牙知道后就替管仲解释:“他这样做,是由于他家贫困,多分给他钱,是我情愿的。”

管仲三次参加战斗,都从阵上逃跑回来。因此受人讥讽:管仲贪生怕死,没有勇敢牺牲的精神。

鲍叔牙听到这些讥笑后,深知这不符合管仲的实际情况,就向人们解释说:“他家有年迈的母亲需要供养,所以不得不那样做。”

管仲多次想为鲍叔牙办些好事,不但没有办成,反给鲍叔牙造成很多新困扰,还不如不办的好,因此人们都认为管仲没有办事本领。鲍叔牙却不这样看,他心里明白,管仲是个很有本领的人,事情之所以没有办成,只是由于机会没有成熟罢了。

后来管仲到了齐国,经鲍叔牙力荐,终成齐国上卿即丞相之位,被誉为“春秋第一相”,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。溪流里纳不下江河湖海,一个人的见识和格局,关系着一个人命理运势的高度。成大事之人,定有深谋远虑的见识,“思想先行,行动跟进”,才能快人一步,做成事业。



凡办大事,以识为主,以才为辅
阅读数:183432   返回首页